律政影评——《芳华》
发布者: yipailawer 标签: 发布时间: 2017-12-22 14:25
最近比较火的电影要数《芳华》了,一湃君的朋友圈也不例外。很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对《芳华》进行了解读。而一些官媒选择了蹭热点的方式,打了个擦边球。一湃君认真看过之后,决定放送我们法律人的解读!一起看看一湃君的影评,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!
2017年12月15日,冯小刚导演作品《芳华》终于上映,经历过国庆档的各种撤档传闻、猜测、辟谣、再撤档,《芳华》可谓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。
如今,终于在贺岁档得以相见,虽然我们见到的是被再次剪过的《芳华》,但总体来说,还是一部从剧本、导演技术,到美术、配乐、摄影、服装等都令人满意,并且令人动容的影片。
关于《芳华》,相关的影评已经很多了。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部想要表现很多东西的片子,所以影评文章也是百花齐放,大部分是从人性的善良与阴暗、对那个可怖又难以置信的年代的记忆、对战斗英雄在和平年代的生活与尊严的思考等角度,然而一湃君最大的感触在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。
影片一开始,就是对文工团日常排练的表现。如花的容颜、优雅的身姿和快要溢出银幕的荷尔蒙,背景却是“艺术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”等字幅。这种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充满了“魔幻现实主义”味道的画面叫做“压抑”,但这种“压抑”确实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。
影片中有一幕:文工团的演员们排练缅怀伟人的歌曲,由于练习的惯性,一如既往地带着笑容舞蹈和歌唱,并且节奏越唱越快,指导老师气到跳脚:现在是缅怀歌曲!影院里笑声一片。此时,演员们的灵魂里没有悲情的艺术家,没有对世人期待的那种“深切缅怀”的表现力。此时的艺术家,是木偶、是工具;此时的艺术,是不纯粹的。
那个年代的文工团艺术家们,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样,渺小、卑微、随波逐流,“就像一块儿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,再加上当时人们心智的愚昧和人性的阴暗一面,艺术家们有可能继续舞蹈歌唱,有可能去见识战争惨况而精神受损,也有可能投身战争而肉体精神皆受损等等。
那时的艺术家们,芳华来得快,去得也快——当和平年代来到,这意味着文工团的使命终结,意味着最好的年华的终结,和各自谋生的开始。
如果说黄轩饰演的刘峰是一个十足的好人,是在绝望中依然从善的理想主义者,那么,苗苗饰演的何小萍是一个比刘峰有更多勇气和抗争的理想主义者。当刘峰被集体抛弃,只有她大胆说出“你什么时候走我去送你”让好事者听到;当她对文工团这个集体彻底失望,她伪装发高烧换得去危险的前线做护士抢救伤员的结果,旁人看来充满危险和绝望的未来,于她却是切切实实的胜利;当她因为在前线的经历而精神崩溃,听到舞台上熟悉的音乐而兀自跑出去翩然起舞,是回到最自由状态的何小萍的胜利,也是艺术在那种复杂年代里的回光返照。
精神恍惚的何小萍月光下独自起舞,私以为是本片最好也最令人动容的桥段之一(另一个桥段是仅有6分钟的还原战场的长镜头)。
不知是否是经历过二次剪辑的原因,全片可贵地呈现出一种克制。无论是集体性荒诞和“魔幻现实主义”,还是长镜头还原战场的残酷,还是复杂历史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发展,即使看罢再唏嘘,也不得不承认,导演的讲述似乎只是对当时人当时事的正常发展态势的记录,然而冷静克制中又有一种悲凉,最好的例子就是何小萍起舞的桥段,不知令多少人潸然泪下。
冯小刚和严歌苓借这一段镜头告诉大家:这部电影中,还有这一段最纯粹的舞蹈。何小萍这一舞,只有一个纯粹的舞者在听到音乐之后的肌肉记忆和舞蹈本能。艺术家可以残,艺术家可以疯,但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家的本能,融入骨,融入血,只要这种艺术本能还在,艺术就还在。
冯小刚和严歌苓借这一段镜头告诉大家:这部电影中,还有这一段最纯粹的舞蹈。何小萍这一舞,只有一个纯粹的舞者在听到音乐之后的肌肉记忆和舞蹈本能。艺术家可以残,艺术家可以疯,但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家的本能,融入骨,融入血,只要这种艺术本能还在,艺术就还在。
作为法律人,虽无法像真正的电影人一样去创作,去把自己的悲情呕心沥血成艺术,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进步,法律人至少也是文化产业的观察者、研究者,希望中国内地的审查制度能够早日完善起来,更科学、更包容、更具前瞻性,更兼顾保护艺术家艺术创作的“本能”。